荒漠上筑起“绿色长城”——新疆阿克苏地区生态治理纪实(上)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多浪河二期治理工程及其沿岸景观记者胡虎虎摄笔直的白杨在路旁昂首挺立,粉红的苹果压弯了树枝。又是一个丰收的金秋!谁能相信,这里曾是荒漠戈壁,这里曾经飞沙走石,这里曾经鸟都少见。
而今,这片绿洲已达115.3万亩,是一道宽47公里、长50公里,集生态林、经济林于一体的“绿色长城”。32年的战天斗地、接续奋斗,这里地绿了,天蓝了,雨多了,生态好了。尤其自豪的是,老百姓腰包也鼓了。这里,就是新疆阿克苏柯柯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柯柯牙绿化好似一颗水珠,折射的是阿克苏人民几十年如一日,持续不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抉择“生态环境如果不治理好,不仅人们的生产、生活会受到严重影响,而且若干年后,阿克苏甚至有可能像古楼兰国那样消失在风沙里”阿克苏地区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部,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全地区总面积中,沙漠占了31%。柯柯牙,位于阿克苏市东北部,和温宿县相交。曾是一片亘古荒原,植被稀少,盐碱茫茫,也是一个风口。影响城区人民生活的风沙,主要来自这里。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沙尘暴。天一下黑了,白天都要开灯,能见度只有几米,风力可达七八级,能刮倒树,人不敢出门。”56岁的柯柯牙防护林管理站职工麦麦提依明阿木提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阿克苏地区每年浮尘天气超过100天。
更为可怕的是,阿克苏市距离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只有几十公里,沙漠以每年5米的速度不断逼近。当时的阿克苏,发展方式单一,人们只想着如何种地,林业被认为是农业的附属产业。即便是正常环境下的种树,成材也需多年,更何况条件恶劣的柯柯牙。
民国时期,地方官员曾尝试在柯柯牙垦荒造林,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树也没种活几棵。上世纪50年代,人们浩浩荡荡地多次开赴这片黄土地,挖渠引水种树,也失望而归。
“年年植树年年荒,年年植树老地方。”一首顺口溜道出了老百姓的无奈。直到1985年的春天。
“生态环境如果不治理好,不仅人们的生产、生活会受到严重影响,而且若干年后,阿克苏甚至有可能像古楼兰国那样消失在风沙里!”在时任地委书记颉富平的召集下,地委班子成员反复沟通协商,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观点碰撞是难免的。
甚至有的会上,互相拍桌子、瞪眼睛。最后,思想得到统一:树一定要种,再大的困难一定要战胜。1986年,阿克苏地委、行署发出号召:在柯柯牙引水、植树,搞一个绿化工程,用宽幅林带挡住风沙。
说干就干,各类人才相继汇聚过来。塔里木大学林学专业年轻教师依马木麦麦提,本已和阿克苏一中谈妥调动事宜。老同学、时任阿克苏地区林业处副处长的艾斯卡尔卡斯木抓住他不放。
最后,多方做工作,依马木麦麦提出任新组建的柯柯牙林管站站长。这位本应在窗明几净的学校里教书育人的林学专家,很快变得“面目全非”。
一上任,就扎进了柯柯牙。当他3个星期后出现在家门口时,蓬头垢面,胡子拉碴,裤腿沾满了泥巴和杂草,一双白球鞋又黑又湿。妻子从屋里走出来,打量许久,才打趣地说:“同志,你找谁啊?”之后的几年,正是这位站长,从天山林场、实验林场等地前后招来了200多户承包户。
各族干部群众、驻地官兵展开了全民义务植树绿化家园的大会战。拖拉机、自行车、毛驴车是交通工具,坎土曼、十字镐、铁锹全带上了,干部、职工、部队战士都是选拔出来的,踏着漫天尘土,上了战场。一场人与自然的持久战在柯柯牙荒漠拉开了序幕……奋斗几天下来,每个人手上都有了血泡,有的虎口震裂了,却没一个人吭声。
大家只有一个信念:早日建成防护林指挥部忙开了。办公室空着,人都在一线。时任地区林业处处长的毕可显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他领着几个技术员起早贪黑,在实验林工地一住就是一星期、半个月,吃饭啃干馕、喝渠水不足为奇,住的帐篷几次被风刮跑。先后取回了58个土壤剖面做精细的理化分析,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
水是生命之源。引水是首要任务。
1986年2月,柯柯牙绿化工程指挥部决定:修一条16公里的干渠从温宿县引水到柯柯牙,在干渠两边各建100米宽的林带。7月骄阳似火,250多名施工人员冲向工地。
由于太干热,很多人的嘴唇干裂得起了一层皮,鼻子流血。人们光着膀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水和着黄沙雨珠般滴落在土地上。每个人铆足了劲干。
原计划半年的工期,整整提前了两个月,硬是将一条长16.8公里,配有505座桥、涵、闸等水利设施的防渗干渠修成了。第一块实验林是硬骨头。作为第一代植树人,当年的场景又浮现在麦麦提依明阿木提的眼前。
1986年,25岁的他从天山林场来到柯柯牙林管站,由伐木工变成了种树人。第一片林地确定的是3000亩。
林管站只有32名职工,都住在工地。刚开始几天,由于来得急,不得不露天睡在地上。后来才搭了帐篷、土房。每天天刚亮,就干起来;天黑透了,才收工。
山丘、高坡要推平,挖沟、平地、浇水,工程量非常大。几天下来,每个人手上都有了血泡,有的虎口震裂了,却没一个人吭声。
大家只有一个信念:早日建成防护林。手抚着碗口粗的树干,麦麦提依明阿木提流泪了:“这些树超过30年了。当时手指头这么细,1米多高,现在有30多米了。
这么多年来,我和它们天天在一起,看它们一天天长大,跟我的孩子一样。”麦麦提依明阿木提指着柯柯牙原始地貌的一条深沟告诉记者:“这是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条沟。其他的全部填平了。
”据当时调查,大小深沟有数百条,长的有800米,宽的达260米,深的有13.6米,土壤盐碱量平均值高达5.58%,高出国家规定值4.58个百分点。“阿克苏人多年来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既尊重规律,又不因循守旧。”阿克苏市委常委李新斌说,“比如挖树坑的标准确定为‘88323’,就是80厘米见方,深80厘米,底下30厘米土,往上20厘米肥料,最上面30厘米土。
土必须是新的。盐碱土换掉了,又有了肥力,才能保证生长。这些经验很宝贵!”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累累硕果。1987年的春天,柯柯牙出现了一片绿色。
阿克苏人民在亘古荒原上创造了奇迹,他们种植的树木成活率达到87.3%,超过了国家规定的85%的造林标准。从此,去柯柯牙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几乎成为每个阿克苏人的自觉行为。
至今,阿克苏已开展了54次植树大会战,近390万人次参加,完成造林面积115万亩,从东、北、南三面将阿克苏市环绕起来,成为蔚为壮观的城郊“森林公园”和令世人惊叹的“大漠绿屏”。“这片荒漠之所以能变成绿洲,靠的是自力更生、团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柯柯牙精神。人定胜天,这是阿克苏人的坚定信念。”阿克苏地委书记窦万贵一字一顿说道。
传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创造更加幸福新生活78岁的柯柯牙镇村民阿布来提买买提尼亚孜坐在自家果园的凉棚下,桌上摆着苹果、核桃、红枣、葡萄。“这些果子都是自家产的。
以前我住在荒地里,现在没挪窝,却住在了花园里。每年还有5万多元的纯收入,过上幸福生活了!”32年来,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秉承“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治理风沙、绿化国土、造福人民”的方针,一张蓝图绘到底,薪火相传,艰苦奋斗,一代接着一代干,奏唱着惊天动地的绿色进行曲。
“工程从开始就考虑到生态和经济效益并重的环节,在棵棵杨树、胡杨、沙枣树组成的防风墙之后,与它们一起种下的,是苹果、杏子、核桃等经济林。”地区林业局党委书记夏宏伟说。
阿克苏地区日照周期长,发展绿色有机果品条件优越。近些年,阿克苏加快发展以苹果、核桃、红枣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形成了环塔里木盆地450万亩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地区林果面积占全疆总面积的1/4。
为农牧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途径。生态建设没有止境。柯柯牙绿化完成的同时,阿克苏人已经把目光看得更远。2015年以来,举全地区之力,规划实施了阿克苏河、渭干河、空台里克区域“两河一区”3个百万亩生态治理工程。
这是继柯柯牙绿化工程之后实施的又一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集自然生态保护、林果产业发展与革新、生态宜居、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治理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生态工程建设198.23万亩,其中阿克苏河工程已全部完工。走进阿克苏湿地公园,让人恍惚是否身处江南。
一边是城市建筑群,一边是河流、湖泊。白鹭、麻鸭、白鸥成群栖息,树木、鲜花、绿草铺向远方。前来拍婚纱照的情侣笑容灿烂。
“这原来没有一棵树,到处都是垃圾,还有几十个鱼塘。”听着阿克苏城乡建设集团公司董事长李梁的介绍,记者不禁暗暗吃惊。湿地公园面积1800亩,水域面积为74.2万平方米,是市民旅游、休闲、养生的好去处。总投资约3亿元。
刚建成向市民免费开放不久。“曾有开发商要投入巨资在这里搞房地产开发。
几经权衡,2017年8月,政府与原开发商解除了协议,建成了一块新的城市‘绿肺’。这是典型的让利于民啊!”李梁说。
如今,阿克苏全地区林地总面积达1423万亩,国土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3.35%提高到6.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5.46%。2017年,阿克苏全年空气优良天数159天,优良率达43.7%。
全地区林果总产值130.8亿元,农民林果纯收入453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生态建设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政治责任。”窦万贵说,“看着湛蓝的天空,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梦想正在变成现实。自加压力,时不我待,我们还在路上。
”(记者韩立群潘少军)。
本文来源:koko体育-www.baldpussygirl.com
Copyright © 2003-2023 www.baldpussygirl.com. koko体育科技 版权所有 :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市澳门区超务大楼716号 :ICP备3096150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