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12月13日内黄地处豫北黄河故道,冀鲁豫3省交界处,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沙区县。由于古黄河在内黄县境内多次改道,留下了大面积的沙碱荒地。这些沙碱荒地已占全县总面积一半以上。
历史上,内黄人民饱受风沙之苦。春季,风起沙扬,遮天蔽日,种庄稼需要扎起篱笆防风挡沙;夏季,强劲的干热风旱死庄稼,农民一年辛劳,收成甚微。
沙区人民形象地称为“沙碱薄地穷内黄”。内黄多沙缺水、农民生活贫困的现状,让历届县委、县政府认识到了治沙兴林的重要性。特别是近年来,内黄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不断创新林业发展思路,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实现了大跨越。
昔日漫漫黄沙的黄河故道,如今处处林茂果香粮丰。今年9月内黄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绿色小康县”称号。染绿黄河故道治穷必先治沙。
恶劣的生态环境是制约内黄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内黄县采取多项措施防风固沙,构筑绿色屏障。以项目工程带动生态建设,是内黄防沙治沙的一大亮点。内黄加大财政投入并积极争项目资金,先后实施了农枣间作、防沙治沙、退耕还林、通道绿化、环城防护林带、日元贷款项目等林业重点工程。
近年来,退耕还林、防沙治沙两项重点林业工程共造林近11万亩,涉及14个乡150多个村。2002年启动的环城防护林带工程,长16.8公里、宽310米,总面积7216亩,是目前河南省规模最大的县级防护林带,极大地改善了县城居民人居环境。2006年实施的日本政府贷款河南黄河中游造林项目正在加紧进行,计划造林3.81万亩,项目建成后,森林覆盖率将增加2.19个百分点。
林业工程的实施,使内黄大面积的沙荒地变成了绿浪翻滚的林海,全县90%以上的农村已经从工程建设中直接受益。绿化造林,义务植树是主体。每年春季,内黄县绿化委员会统一规划县直、乡镇义务植树基地,组织乡村开展四旁植树、林网补植、村屯绿化等,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内黄县还建立了义务植树档卡,纳入各机关、乡镇年终目标进行考核,使义务植树活动更规范、科学。
据统计,近年来,全县每年参加义务植树都在40万人次以上,年植树150多万株,尽责率达91%。以优惠政策为动力,激励群众营造林。内黄县先后出台了“树随地走,谁栽谁有”、沙荒地造林奖补等政策,鼓励群众以竞拍、承包、租赁等形式开展造林。
对成方造林500亩、1000亩以上的大户,县政府进行隆重表彰奖励。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造林热情,并催生了一批造林大户。
经过多年的林业生态建设,全县已累计改造沙荒地40多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36.4%,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引领绿色小康治沙造林,改善了内黄生态,也改善了民生。内黄通过发展林业,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城关镇高庙村是过去内黄“盐碱十八村”之一,由于风沙、盐碱严重,又是苦水区,群众生活十分困难。2003年,高庙村将3600多亩土地全部栽上了杨树。
5年过去了,这些杨树已经郁闭成林,不仅改良了土壤,涵养了水源,改善了区域小气候,而且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村民李雪旺一家6口人,将72亩盐碱地全部栽上了杨树。
他说,再过3年,他家的树木可进入采伐期,收入有望达到80万元以上。内黄还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开展了“万亩区、千亩方、百亩园”?创建活动,鼓励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经济林。
目前,全县已形成红枣、水果、林木三大优势产业。全县17个乡(镇),有8个乡(镇)被命名为“林果业特色乡镇”。红枣是内黄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全县枣树总面积已达46万亩,年产红枣12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名特优红枣之乡”。在红枣主产区后河镇,全乡8.2万亩耕地,?7.6万亩产实现了农枣间作,亩收入3000元以上,被群众形象地喻为“上有摇钱树(红枣),下有聚宝盆(花生),中间夹着粮食屯(小麦)”,农民来自红枣的收入达2400元,占农业收入的60%以上。
内黄水果种植形成“一乡一品,乡乡有特色”的格局。豆公乡现有优质苹果1.5万亩、优质桃2.1万亩,去年全乡农民人均林果收入3700元,占农业收入的70%以上,是目前全县农民人均收入最高、人均存款最多、长寿老人最多的乡。梁庄、城关等乡(镇)积极发展温棚果树,现已建成豫北最大的温棚水果生产基地。
近年,内黄县大力推进林业建设,已完成成片造林20万亩,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8%以上。如今在内黄农村,村旁、路旁、宅旁、渠旁,处处绿树掩映,全县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00万立方米,成为豫北最大的木材集散地。
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内黄县以提高林业综合效益为重点,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目前,全县有各类林产品加工企业900多家,年经营加工木材15万立方米,加工红枣、水果3万余吨,吸纳近2万名劳动力就业。
内黄还以千年古枣园、万亩枣林、万亩槐林、万亩桃园为主线,每年举办红枣文化节、祭祖节、桃花节等,开发森林旅游项目,极大地拉动了农产品销售、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2006年,全县林业产值6.2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000元,占农民总收入的28%。
本文来源:koko体育-www.baldpussygirl.com
Copyright © 2003-2023 www.baldpussygirl.com. koko体育科技 版权所有 :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市澳门区超务大楼716号 :ICP备30961503号-7